※公告訊息

※寫在閱讀我的blogger之前

 電影旅遊動畫小說遊戲是生命的味道, 而漫畫,是我的信仰。

6.17.2023

漫畫《我破碎的麻里子》

我破碎的麻里子


【書目資訊】

其他譯名:My broken Mariko

原文:マイ・ブロークン・マリコ

作者:平庫ワカ

出版社: KADOKAWA/東立

狀態:全1集




這是個充滿魄力與疼痛的故事,也是個需要用各種讀者的想像才能完成的故事。

忘記到底當初怎麼看到這篇故事的,但看完之後久久無法忘懷,那份疼痛與無奈。

先說一下翻譯,日文原名的中文直譯的確是這個書名,但是英文中的broken有許多含意,除了有heartbroken,還有physical上面的被家暴的麻里子,同時也有隱含著成為了骨灰的麻里子之意,但的確為了配合中文的字數與語境,最終只能選擇我破碎的麻里子這樣的翻譯,這倒不是翻譯的鍋,我可以感受到翻譯的無奈。我家小孩想了《支離破碎的麻里子》有稍微符合三種意境,但沒有「我」就少了一點將主角代入之感,另外是這樣的書名也有點過長,最後在各種考量之下的話我也會選擇《我破碎的麻里子》作為書名。

故事則是從一個OL椎野智代在上班的午餐時間吃飯時看到了摯友五十川麻里子的死訊開始,在莫名的驚愕與震撼下,她拿起菜刀衝到麻里子的家裡,搶過她的骨灰之後開始奔馳,而短短的四話故事就是在她的奔逃(?)中,各種遭遇與過往的回憶穿梭中完成。

作者畫風是看起來相當隨興且奔放,搭配上主角的個性真的相得益彰,還有某些小小場景誇張化後微微的沖淡了整部故事那濃濃的悲劇基調,多少成為了故事節奏中比較可以換氣的停頓之處。但大多時候,奔馳的線條,斗大的淚珠還有主角掙扎的表情,都讓讀者可以感同身受的在閱讀中渾身繃緊,卻沒有讓人感受到不純熟的分鏡與節奏,相當精彩的劇情設計。

除此之外,對於麻里子的遭遇描述其實不多,不僅常常只出現沒頭沒尾的對話,抑或是只是一個生活的片段場景,但是那充滿傷痕與腫脹的臉龐,那些似乎情緒不多卻能夠衍伸成怵目驚心真相的對談,都讓人能夠清楚的想像發生了什麼,卻又在想到之後都不忍直視。

但中文代理後重看的時候,我注意到了麻里子的父親看著照片哭泣的小小的細節,因此在節目中提出。阿植雖然的確站在麻里子的角度來看,不是很能夠接受,但自從理解到了家暴的輪迴還有各種惡意在社會上的衍伸,我就無法再將加害者單純的看成加害者。

他們是不是也曾經是被害者呢?尤其在家暴的被害者有很高的機率會成為家暴者的時候,我們一味的只認為被害者是受害的一方,是不是會不夠全面呢?
這倒不是說,我們必須要認為被害者是活該被害,而是除了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待加害者以外,更需要去理解到被害者若是沒有足夠的介入,也會成為另外一樁悲劇的元兇這件事情。

尤其故事中,麻里子其實很多發言都帶著情緒勒索跟不正常的偏執,連智代自己都有點受不了心中帶點排斥,而故事也以麻里子死後帶出的遺憾做開場,加上麻里子的遭遇,所以讀者也理所當然覺得她會有這些發言理所當然,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很喜歡的桐華的故事中有一句話說:「死亡將美麗凝固,將醜陋淡化,將內疚擴大,將瞬間變成永恆。」
會覺得這整部故事充滿了悲劇的戲劇性與美麗,是來自於麻里子的死亡,也所以即使再怎麼覺得麻里子的發言有問題,但是那也都不會是要擔心的事情了,主角的遺憾和痛苦才是,所以我們跟著智代的腳步追上了緬懷麻里子的道路。
可是如果麻里子沒有死,之後又過了十年呢?會不會智代的奔走就不會是為了搶回麻里子,而是逃離麻里子呢?

雖然這種思維真的是很惹人厭,但我還是無法不停止的想到這裡,因為我覺得這才是這種類型的故事與狀況中,最讓人痛苦的部分,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重疊身分,無法梳理與分割的罪與傷,也是讓現在的我會看到那個父親掉淚的原因。

傷害他人是不對的,尤其是傷害家人,那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讓這個惡意不斷的滋生與蔓延,找不到一個斷絕之處,而這樣的故事,就在我之前看過的《瘋人院之旅:整個世界就是你的精神病院》中深刻的體會到。

《我破碎的麻里子》也讓我莫名地想起我以前的一位好友,她雖然並沒有成為麻里子的狀態,但是也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每當看著主角回憶起麻里子,也會讓我回想起許多她曾描述的東西,還有許多我自己想著是不是可以有做得更好的地方,或是比我原本的陪伴更多的地方,然後也想著許多如果和早知道,一邊又吐槽自己又在沉溺想像,是一部直視著主角的同時,其實也注視著自己的精彩的故事。

我家小孩被我推看完之後說,這樣的作品看畫風就知道不會是主流。的確也是,但是繼續推廣這樣的作品,就是我的期待,與我對我們頻道的期待。

麻里子,如果有來生,我願你可以如你所願,成為智代的孩子。











沒有留言: